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發布時間:2019-03-11 16:15 類別:新聞
——突破關鍵核心問題用活犁底層下土壤、鹽堿地及退化草原等資源
[編者按] 21世紀以來第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列出穩定糧食生產、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用到了“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來表述。糧食生產關系國計民生,是經濟良好運行和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不是虛言。今天,我們特推出世界農業“里程碑”技術、破譯農業增收“哥德巴赫猜想”的“粉壟”技術體系和項目成果,以期為糧食安全保障、自然資源深度盤活及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任務實現,提供一條科學的思想脈絡和行動路徑。同時,我們呼吁并期待國家層面考量粉壟對社會全面發展的核心功能、助力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特殊重要性,將其納入“國家行動”,以利更好更快實現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人類的身體健康,保障其嘴巴吃得好、吃得安全,鼻子呼吸清新無毒空氣,眼睛看到藍天白云,身處社會無焦慮、無戰爭,實現人與自然“互利共生”并可持續發展,是一切道理的“硬道理”,也是現代科學研究的出發點、落腳點,人類追求科學研究與人與自然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近10年來,創造發明的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且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務的農耕新方法“粉壟技術”,完全可與此對號入座和載體擔當, 解決人類生存發展與社會進步、促進世界和平等諸多最現實的問題。
中國土壤學會專家考察見證粉壟雨養甘蔗
粉壟圓了農耕變革偉大夢想
“食為政首”。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首要之務。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說到糧食安全乃至糧食危機,一些人或許漫不經心:世界這么大,科技這么發達,還怕缺吃的?還有一些人或許疑竇叢生:撂荒的地塊屢見不鮮,利用起來不是啥都有了嗎?現實不是“坐而論道”,空想都是“無稽之談”,生活畢竟不像眼下出奇火爆的科幻片《流浪地球》那樣壯闊、唯美和充滿理想主義,而是要用事實和科學說話的!
中國為何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中國憑什么靠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中國是產糧大國,為何卻是世界糧油產品的第一進口大國?受氣候變化、地區沖突和經濟發展等影響,全球尚有8億多饑餓人口說明了什么……一連串發問,可能會把你搞懵了,也可能讓你瞬間清明,說到底,糧食資源還是短缺的,糧食危機還是真切存在的!
如果說,有一項發明能給世界增加一倍農業資源和水資源,那將是什么概念?糧食有保障了,化肥農藥大幅減施了,生態環境變得更優美了,國家和民族可持續發展有新支撐了,國際糧食競爭和地區沖突現象消減了……這樣的創造偉力,就誕生在廣西農業科學院韋本輝教授研究團隊推出的“史上最強農耕”粉壟身上。
粉壟,是在世界上發明的以“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且一次完成整地任務,帶動土地及天然降水、太陽光能等自然資源高效活化利用”為核心科學理念,創造了含粉壟耕作工具和全層耕、底層耕相配套的全新耕作與栽培技術,粉壟可使耕作的土層加深1-2倍,粉壟機一次耕作完成犁、耙、碎、起壟等全套耕作程序。這套動作,是不簡單的“一招鮮”,它革命性地開啟了世界農耕史一個新紀元:開創了繼人力、畜力、拖拉機整地之后“第四代農耕新模式”;讓人類尚未利用的犁底層及其以下土壤資源,和尚未利用的鹽堿地及退化草原資源,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復活而出貢獻價值,實現整體可給世界創造增加一倍的農業資源和水資源;讓世界農耕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謎,有了清晰答案……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若我國5.5億畝鹽堿地的3億畝應用粉壟,增收的糧食可多養活2億多人口;若全國10億畝耕地粉壟,又可多養活人口2億多。若世界耕作應用粉壟,那將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開掛的粉壟,備受農民熱捧的粉壟,在農耕史上成為“網紅”的粉壟,不是虛擬不是概念,而是經受得實踐檢驗的重大科技成果、“國之利器”。10年時間,粉壟經25個省(含10個省鹽堿地)35種作物應用,穩定增產10-50%、保水1倍;經科學測試,粉壟深耕一次目前已實現可持續8年增產增效;以“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科學耕作理念,活化利用多種宜耕土地資源,以及鹽堿地、退化草原資源、江河水體漁業資源等,來有效補足目前難以補齊的農業資源、水資源等嚴重不足的“短板”,為滿足我國空間承載解決人口不斷增長(15-16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破解生態環境惡化的難題,提供重大路徑和全新的技術支撐及物質基礎。
超深耕深松后的土壤狀態,是“粉壟"命名的來源之一
張洪程院士(右二)現場考察粉壟土壤效果
不僅如此,從現實上看,粉壟可改變目前不合理生產方式所造成土壤、水體、空氣及食物被污染,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民健康的被動局面,從全局性和戰略性高度,轉變為通盤考慮國土立體空間的科學布局,開啟無公害的綠色發展新時代。
粉壟得到了眾多院士專家的力挺,劉旭院士等鑒定為“具原創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看好粉壟的前景并給予研究經費資助,在自己的常規稻和超級稻試驗田中試用,增產效果明顯,他認為該技術“活土、保水、透氣,明顯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是“革命性技術”。2018年,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張洪程院士等專家作粉壟成果評價,認定“粉壟是一種非常重大的發明”,是“土壤耕作技術上的重大創新,達到同類研究國際領先水平”。
有專人人士評價,從“投入產出”看,粉壟的“以小博大”令人嘆為觀止,是中國乃至世界農業科技的里程碑式、標志性的技術,其應用面、潛能將是無量的。
解開農業增收“哥德巴赫猜想”之謎
深耕深松不亂土層,更多的靠天靠地吃飯,是千年萬年以來人類追求的偉大夢想。千年農耕的演變,至今傳統耕地深度仍在20厘米左右,做深耕又深松可謂是“難以上青天”。然而,粉壟的發明實現了人類的偉大夢想,旱地粉壟深度可達30-60厘米,比傳統耕作15-20厘米加深1-2倍;稻田粉壟30厘米,比傳統耕作15厘米加深1倍,這應該說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之謎,是人類千年的偉大突破。這樣一來,無疑開啟了土地資源利用的“新大陸”。
有專家做了精算,中國近14億人口的主要糧食來源,說到底是靠18億畝耕地的平均16.5厘米耕作層的1981億立方土壤。如果將耕地10億畝粉壟平均加深到36.5厘米、鹽堿地2億畝粉壟深40厘米、草原10億畝粉壟深35厘米,可粉壟活化土壤總共達6482億立方,比現行農耕方式增加4502億立方,增幅達1.27倍。激活增加這些土壤,不僅為增加食物來源提供土地產出基礎,同時向地下拓寬增容了國土立體空間6482億立方。
10億畝耕地粉壟,僅僅在地面上裝入現有的良種,平均每畝每年就可增產糧食(農產品)100-150公斤,按照計算,每年可增產糧食1000-1500億公斤;3億畝鹽堿地粉壟,按照平均每畝每年增產糧食(農產品)300公斤,每年可增產糧食900億公斤;10億畝草原粉壟,按照平均每畝每年草產量增產1.5倍,每年可增產大量的優質肉、奶產品。上述新增糧食和其它農產品,至少可增加養活4億人口以上,如此巨大貢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粉壟技術,9年來在鹽堿地、退化低產草原等改造方面應用實踐,拓展和增加了農業的可利用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山東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經粉壟改造后,濱海中度鹽堿地土壤鹽分分別下降8%和31%,玉米每畝增產26.8%;甘肅、河北等鹽堿地粉壟鹽分濃度下降30%,馬鈴薯增產30%—50%;新疆尉犁粉壟重度鹽堿地土壤堿化度下降40.7%,棉籽畝產422.52公斤,比對照田塊增產48.8%。山東東營含鹽9.2‰的重度鹽堿地,經粉壟粉壟1次0-20厘米土壤鹽含量降低31.98%,2018年9月,專家驗收經粉壟3次處理玉米鮮重畝產810公斤、增產73.0%,其玉米籽粒鹽(鈉)含量減少20.81%,高粱生物總量平均每畝8220公斤、增產287.9%;冬種小麥,目前長勢良好。在內蒙古通遼的粉壟退化低產草原現場測定,耕作深度40厘米,生長130天,鮮草增產116.57%。
粉壟土壤生態特別效果
稻田粉壟干土拋秧增產20%以上
韋本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粉壟對鹽堿地的改造成功,主要在于重新構建了疏松深厚的耕作層,降低土壤容重和緊實度。以對土壤中鹽分的控制為例,一方面粉壟改善了土壤蓄水能力,提高田間水分利用效率,增強土壤通透性。另一方面,土壤里的“毛細管”被切斷,對土壤水鹽運動產生影響,鹽分下沉而不容易上升,減少了“返鹽”現象。由此,鹽堿地土壤改善了作物發芽力,根系的生長條件和根系吸收能力,有利于促進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
既能增產,又能提高糧食品質,粉壟能實現這樣的“兩全其美”。如:廣西北流市民安鎮興上村粉壟稻米整精米率提高4.35%,稻米堊白粒率降低25%(由二級升為一級),稻米堊白度下降43.75%,稻米蛋白質提高13.58%(由三級升為二級);粉壟甘蔗新臺糖22號蔗糖分15.67%,比對照增加5.17%。
深耕深松及用活鹽堿地、退化草原等自然資源,讓農業生產不再“嚴防死守”固有的資源,突破了增產“天花板效應”,這無疑使中國乃至世界耕地利用及糧食增產“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得以解開。
“以自然之力還治自然之身”
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想做成點事情,不可能不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困難,沒有正確的方向,缺乏堅持和勇于探索精神,是難以登頂勝利的。韋本輝教授研究團隊創造粉壟及相關技術和項目體系,已走過了十多年來的歷程,這其中的沐風櫛雨奔波、胼首胝足實驗,又怎是“辛苦”二字所能形容的!然而,憑著社會責任感、事業心和科學家的睿智,韋本輝基于粉壟衍生出“以自然之力還治自然之身”的創新思路和深邃內涵。
據了解,粉壟的核心,是活化了自然資源,良性化地最大化挖掘出各種“自然力”,靠自然資源本身的自然力活化,而可更多的提供人類所需的食物來源,同時也保持其良好的自然生態本身能夠良性地循環;從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來說,是可以實現節約型的利用和可持續性的。
粉壟挖掘利用的“自然力”,它的體系包括:自然活土力、自然肥力、自然治水力、自然環境改善力、自然江河利用驅動力,這五種“自然力”可形成解決未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或人與自然“雙贏”的巨大體系性“自然力”,是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基本保障。
韋本輝以立足粉壟開發利用“自然力”為主線,提出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包括粉壟“自然力”產生機理(是否打破犁底層存在“暗物質流”現象等)研究,粉壟活化土壤與培肥地力研究,基于粉壟的各種農作物(含果樹、中藥材)減肥增效栽培模式研究,基于粉壟作物栽培“以根為本”、營養均衡供給、庫源代謝平衡、光合效率提高等帶來的生理生態學研究,基于粉壟挖掘利用“自然力”創造新的栽培環境條件下的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基于粉壟耕作與栽培條件下的農藝與農機深度融合及信息化、智能化適用性研究,粉壟挖掘利用“自然力”與生態、環境、氣候變化關系研究,粉壟破解“三旱”(春秋冬旱)“一低”(冬春低溫)與廣西蔗糖產業研究等。
韋本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下,粉壟的優勢,能活化土地資源、凈化土壤、改善生態環境,將可使糧食品質、水體質量、空氣質量逐步回歸自然常態而使國民身體健康。水是生命之源,萬物生長之之本,中國是個嚴重缺水的國家,同時水污染問題由來已久,粉壟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貯水、保水、抗旱、凈化土壤和江河水體等,真正把水用到了“刀刃上”,讓世界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和諧。
能憑自然的力量,把糧食的產品和品質搞上去,這是一種物理現象,倒是萬全之策。這種好事已不是神話,粉壟顯然做到了。
多年來的全國“兩會”期間,霧霾都是繞不開的“必答題”。霧霾咋形成的?咋治更有效?話題云集,招式各異。而在韋本輝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指出了西北、華北等地長期以來,免耕淺耕、化肥過量施用、過度抽用地下水資源,表土松化遇風“塵土”飛揚,加之土壤中過量氮氧化物和氨氣釋放,與工業污染物融合和氣候等條件的耦合,就容易促進生成了令人可怕的霧霾和沙塵。
有專家表示,選擇大于努力。如能在華北、西北、華東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我國自主研發的農耕新方法——粉壟綠色農業,結合工業治污等措施,既可治理我國北方地區頻繁發生的霧霾氣候災害,又能促進該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轉型。這是因為,粉壟深旋耕擴建了耕地中土壤“四庫”,即土壤養分庫――單位面積上松土量增多1倍、可供作物利用的土壤速效養分提高10-30%;耕地水庫――雨水入土速率提高30-50%、貯水量增加1倍左右;土壤氧氣庫――土壤容重降低20-30%、氧氣增加1倍左右;土壤微生物庫――土壤有益微生物數量增加1倍以上;水肥氣增加促進作物根系發達,植株健壯,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如此創造了土壤水、氣、熱、微生物協調生態環境,活化土壤養分減少化肥20%左右仍能保持較好產量水平,加上化肥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及土層倍數增加,土壤化肥濃度被稀釋1倍左右且易隨水下沉,使氮氧化物、氨氣的釋放量減少30%以上,同時粉壟培肥地力,可減少30%左右“塵泥”的空揚。結合工業治污等措施,達到治理霧霾災害目的是可以期望的。
韋本輝應邀出席國際土壤與耕作大會(巴黎)并作粉壟報告,得到與會專家熱捧
粉壟活化資源,增加物理肥力,有利減少化肥農藥,維護大眾健康。粉壟有如鹽堿地土壤鹽分濃度被下降的原理,一方面耕地可減施化肥農藥,另一方面可將幾十年來過量施用化肥農藥殘留的有害物質逐步凈化。粉壟解決安全食物來源、生態環境改善、國民身體健康保障尤其是生育能力持續保障,而這對民族的繁衍發展意義重大。而這一切人類上不可能的變成了可能,不禁令人嘆服自然的神奇,科學的變革力量,人類智慧的博大。
粉壟智能機械:改變未來農業的“定海神針”
粉壟技術自2009年發明至今,在科學界和社會生產實踐中反響強烈。有專家分析,粉壟實現了可利用農業資源大幅增加,可利用水資源大幅增加,農田大幅減施化肥農藥數量,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大幅提升,農產品優質化程度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增強,是改變未來農業的“龍頭拐仗”和“定海神針”。
或許誰都想不到,粉壟機械源自韋本輝從木匠的鉆頭受到的啟發。從最初以拖拉機為動力帶動鉆頭的方式,發展到履帶自走形式粉壟專業機械,這其中經歷了多次升級改造。2018年1月13日,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在廣西南寧組織有關專家,對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廣西五豐機械有限公司、廣西南寧百興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粉壟綠色增產提質耕作技術及應用”項目,進行科技成果評價,披露出該項目獲授權發明專利36件,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42篇,制定標準7項,成果已被農業部列為主推技術。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在東北三省考察時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去年底,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指出,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為動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
而《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將耕整地類機械作為一大類農業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有關農業機械只要獲得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證書,即可獲得補貼資格。這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大學校長趙躍宇表示,“粉壟”農耕技術賦予農耕多方面功效,建議將粉壟深耕深松機具納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范圍。”趙躍宇認為,粉壟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過去尚未合理利用的犁底層土壤資源和多種土地資源、天然降水等“天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可促進農業可利用資源總量擴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基于“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科學理念,正在促進不斷的研發,催生新的粉壟耕作機具,服務于粉壟耕作事業的新的發展。
為了粉壟技術的研究、粉壟機械的誕生,韋本輝煞費苦心,如今,為了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他依然忙碌不停。作為戰略科學家,粉壟技術主創者,韋本輝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已與我國農業的深化改革、“三農”的現實需求、中國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未來的路,他將和更多的志同道合之士,如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等專家合作,為粉壟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民族永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在此,我們也寄希望粉壟早日成為“三農”布局的“國家隊”技術,點亮新時代大國農業之夢(徐國信/文)
下一篇:沒有了 上一篇:豐臺區花鄉榆樹莊村打造文化產業發展新高地
廣告加盟 QQ:838869911 郵箱:838869911@qq.com Power by DedeCms